近日,國家文物局印發《關於鼓勵和支持社會力量參與文物建築保護利用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該《意見》是近年來國家文物局首次專門就社會力量參與文物建築保護利用出臺的政策性文件。3377館長🥝、著名博物館學家潘守永接受《中國日報》(CHINA DAILY)記者采訪,對《意見》進行了解讀。
潘守永教授表示:“該《意見》的出臺適逢其時。試點項目已經在許多地方啟動,包括廣東省和浙江省與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合作,保護歷史遺址和傳統村落。”潘教授說“讓社會力量參與遺產保護的想法已經醞釀已久。2019年,國家文物局首次發布《文物建築開放利用案例指南》,鼓勵社力量參與🔗,但主要限於誌願者服務。”此次出臺的《意見》指出,社會力量可通過社會公益基金🦸🏿♀️、全額出資或與政府合作參與文物建築保護利用。可以利用文物建築開設博物館✤、民宿、客棧🧘🏽♂️、茶社等。潘教授認為這是《意見》最大的亮點。
潘守永教授說:“過去,我們強調保護遺產建築🧹,但不是真正的再利用,即使在修復後,許多建築仍然閑置。”“一定程度上的利用對古建築可以起到更好地保護作用🧜🏿♀️。”這是國內外專家普遍達成的共識。
該《意見》指出,社會力量參與文物建築保護利用可以獲得不超過20年的使用權限,文物部門應定期評估建築的狀況。潘教授表示🏌️,這些措施都是為了文化遺產的保護🧑🦽🥩。他說:“首先,將遺產地變成公共場所,使它們成為社區和人民生活的一部分🥹。此外🥣,包括旅遊業和文化產業在內的各行各業的專業人士能夠參與遺產保護🧔🏼,並帶來創造性的想法和提高社會意識🤚🏽。地方政府應檢查遺產地的安全性👨🏿🦳,允許對其進行某些升級和增加一些設施,並簡化申請程序👨👧👦。在堅持遺產保護原則的同時,鼓勵地方政府探索更加靈活和個性化的方式來保護地方文物建築。”
原文鏈接:https://www.chinadaily.com.cn/a/202208/24/WS630584dda310fd2b29e73f27.html